師諸造化 I 藝術家方志勇的創作之路

 

 

Screen Shot 2016-09-22 at 1.41.01 PM

 

 

“發現”這一概念其實並不太關乎於對新事物的尋找,而是去回憶一些已經存在但不知為何持續處於未被收集的狀態的事物。哥倫布是發現了一個新世界還是其實他只是提醒了歐洲人關於一片早被遺忘的土地的存在?遺忘是我們的天性,而我們需要通過發現去再次回憶那些逝去的記憶嗎?藝術家們能夠在商人和科學家之前便發現新事物嗎?還是說事實上藝術家只是用一種特殊的語言和媒介去回憶一些僅需轉化成科學方程式就能表達同樣內涵的事物?就像是哥倫布通過航行抵達記憶的彼岸,那麼方志勇也同樣可以被認為是在力圖探索那些目前尚被大眾遺忘的事物,並且有可能方志勇目前所展示的探索過程中出現的蛛絲馬跡也許有一天會喚起那些不同行業的人的記憶,而他收集的這些記憶未來將會被更多人以別的方式繼續召喚。

 

 

Screen Shot 2016-12-24 at 5.53.17 PM

 

 

方志勇認為,“藝術家的每次創作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但作品的原點大多是自己揮之不去的精力和記憶。” 以上他所提到的這個過程都體現在其最近的一些系列作品和雕塑的主題之中。記憶包含著缺席和存在兩種狀態,它揭示了那些存在於現實世界而超然於心靈之外的那些缺席的事物。而這些看似不存在而實際上只是隱藏起來 的事物就需要通過一些特別的方式使其顯性。對方志勇而言,藝術家所需要做的是通過選擇獨特的媒介語言的方式來呈現這些事物,就像是對於物理學家來說同樣的知識可以轉化為一種科學方程式來加以闡述。而每個探索者彼此相異的闡述可視為組成了一系列在不同規則和語言框架下不斷更新的知識體系。每一次的發現都提醒著人類缺席之物其實存在已久。

 

 

《金刚咒》/木板 宣纸 墨 金属漆/90x200cm/2016/

 

 

探索和遊戲是密切相關的。因此,在方志勇最近的一個系列中,他將成年人腦海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理解轉而通過孩童時期的一種遊戲—— “拼圖”加以表現。拼圖通過聯繫、組合任意事物、化零為整的方式來體現探索之精神。它通過不同碎片自身蘊含的觸覺體驗來一步步促進著事物的成型。因為它們挑起了大眾自年輕時期的記憶 並且同樣以遊戲的方式勾起了對探索的衝動。遊戲教會了兒童如何联系事物並且如何組合它們。它通過腦海中的種種想像與個人能力進行連接的方式吸引著這些年輕 的頭腦們進行探索。拼圖讓孩童們感知碎片並且利用輪廓將碎片連接成一個整體。對於成年人來說,這種思維方式永遠不會喪失並且將一直在潛伏於意識之中,幾近 半數被遺忘,卻永遠能夠被重新拾起。

方志勇最近創作的系列作品採用了對比強烈的色彩(紅 色、黑色、金色)結合拼圖,在個體和群體的自然存在中激起復雜的反思。其中有一片拼圖是缺失的,這是代 表在心靈邊緣被遺忘的事物嗎?還是代表了那些永遠難以融入集體的個體?這僅僅只是展現一整個缺失了個體—那一片拼圖的圖像?還是說它體現了一種企圖尋找缺失的碎片從而完成拼圖的渴望?又或者是通過勾起這 種渴望從而創造一種聯繫讓拼圖在想像中被探索呈現?

但是那個缺失的拼圖和它無法呈現的顏色呢?金色在中國文化中是一種代表著財富的顏色。那麼我們是否能夠這樣解釋那個缺失的碎片?儘管相當大一部分人群渴望財富,並且藝術家通過描繪這些形態各異的拼圖去象徵他們進入整個財富圈的身份,然而缺失的那個碎片,人群中的那個個體,將永遠在這個圈子中消失?會存在這樣一個永遠無法合群的人嗎?還是說我們應該將這個缺失的拼圖看成是一個無論自身如何努力塑造與社會財富的進步程度相匹配的個性特質,但始終心存芥蒂的商人?

在方志勇的一些作品中一些片段是缺失的,有時候分裂就那麼唐突的出現在畫面正中央。那麼這種分裂是否意在展現兩個族群創造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這個歷史進程嗎?他們漸行漸遠並且產生隔閡了嗎?這就是大多數文化如何成型、分離或出現的嗎?當看到大量的碎片所遺留下來的黑色區域時,我們幾乎可以從中看到大陸分崩離析後的地球。鴻溝於此形成。而海水瞬間奔湧而至將其填充。在地質時期,海洋就是這樣將曾經同屬於一個大陸的兩個部分分離。說到底,我們是在審視人類自身還是在審視地球之演化呢?

 

 

Screen Shot 2016-12-24 at 6.01.37 PM

 

 

拼圖中蘊含的自然之道並不稀奇。方志勇進一步的藝術探索便是通過介入自然並探索其各種存在狀態。他通過作品重新將樹木、田野、岩石的形式互相聯繫。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作品中揀選媒介材料的過程也同樣是作為一個中國藝術家的尋根之旅,擁有一種中國藝術家的藝術自覺。在材料運用上,方志勇選擇了水墨。他通過對於水墨的創新發揮用呼應了作為當代藝術家應該擁有的對待藝術的姿態。他選擇了偏抽象的表現方式。在作品中,森林幻化為徜徉在輕柔的綠色和棕色中的纖細線條。相較於傳統水墨畫中那些沐浴著和諧之美的樹木枝葉,他的作品更傾向於展示樹木本身的肌理——木材。從而成為一種對於中國自然五行之一—木元素的探索和理解。

作品開始著重抒發而非描摹,地面的石塊就此開始沐浴在太陽的光線和礦石般的密度中。墨與不同的礦物元素相結合,宣紙上那些抽象的形式於是展現了紫色、銀色以及淡紫色。此外,五行中另外兩個自然元素,金和土,也出現在這些富有創造力的作品之中。即使在畫面中沒有展現任意一塊石頭的形象,我們還是能夠感受得到岩石的存在。就像是方志勇已經深入樹林之中,坐在岩石上細細感知它們隱含的秘密一樣,他探索出了一種對於自然全新的理解和全新的視覺呈現方式。

通過金、木、土,方志勇循著中國五種基本自然元素的其中三種開始了自己師法造化之旅。而自然本身寓於自然之中。大陸漂移演變,人亦然。心靈的缺失和個人在人群中的迷失就像是大陸與大陸之間的隔閡,當這種隔閡不斷生長時,一切最終化成滔滔洪水,沉淪和孤立隨之而來。也許,這也會催生一些新生事物。水,作為第四種中國基本自然元素,可能就在拼圖的運動中變成被遺忘的碎片。或許有人問到,如果在金色的拼圖中最終留下來一個碎片,一個個體,那麼到底是誰是這個幸運者呢?整個呈現金黃的拼圖難道只是短暫的幻想,一旦缺失的那塊復位,整個畫面就會變為五顏六色嗎?

 

 

Screen Shot 2016-12-24 at 6.05.02 PM

 

 

方志勇識別出未知之物,並深諳缺席寓於存在之中的道理,他已然遊歷於樹林之外,進一步將創作精力投入到那些易聽不易見的事物之中。他的創作代表了那些樹木和岩石的視覺呈現,然而它們的那些聲音、視覺描繪下遺漏的細節呢?在《關於肖邦的線性猜想》這一組作品之中,他糾結於如何通過視覺形式表現聲音這一問題。直至某一深夜,沉浸在肖邦的音樂之中逐漸放鬆,他由此發現所聽之物與之可能呈現的方式之間的關係。在該系列作品之中,音樂的形式表現在線條的運動之中,一些統一和諧,而另一些嘈雜而發散。同樣地,他對宣紙的選擇再次全面地回歸了其所描繪的自然之中所流露出的獨特身份標識。

 

個人的身份同樣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對於岩石和木材的描繪在藝術家和作品主題之間設立了間離。聲音作為自然中不能被看見的一部分極大的挑戰了視覺媒介,但是它仍需更深入地將自身展現出來。藝術家本身也是自然,當他想要表達時,會對已知和未知進行辨別和判斷。於是當藝術家繪創作時,他能同時發掘兩者,亦可以省略那些必須存在的事物。

                       

創造是藝術家的本性。藝術家也同樣是自然的一部分。方志勇選擇通過描繪自然從而開啟向自然學習的旅程。於是方志勇以他個人的創作和變化,引導我們通過自身不同的成長階段去探索記憶、去理解那些存在和在集體中卻失聲的人。我們到底記住了什麼,到底選擇遺忘了什麼?

從石頭到線條再到拼圖,遊戲觸發了孩童般的探索與好奇心。但諾貝爾獎和數學家也知道,遊戲比它們呈現出來的形式要復雜得多。在理論層面,遊戲從來不止於不孩童間的打鬧嬉戲。方志勇在不同系列作品中呈現出的演變,也是從最基礎簡單處開始出發從而逐漸昇華對自然的理解。玩遊戲的小孩、閃耀著礦物光芒的岩石、樹木的木材特質, 再到伴隨線條震動而具有肉身的音樂。這些都是方志勇以自然為師的繪畫,並且都是其秉持本性所進行的探索。

 

 

Screen Shot 2016-12-24 at 6.06.57 PM

 

Screen Shot 2016-12-24 at 5.56.12 PM

 

 

瑞士物理學家沃爾夫岡·保利(Wolfgang Pauli)多年來在奧地利、瑞士和德國的大教堂裡參悟玫瑰窗之美。那些窗戶上的曼德拉圖式的設計,源自強烈的宗教情感,並由那個世代最偉大的工匠們製作成。正是這些視覺形式激起了潛在於保利記憶深處的靈感火花。多年以後, 這些圖式體現在保利發現的“不相容原理”的方程式之中 ,並且為他贏得了一座諾貝爾獎。精神層面上的理解與探索通過工匠手中的玫瑰窗中蘊含的獨特視覺形式展現出來,就此升級為另一個關於美和平衡的探索。玫瑰窗的圖式也在這一探索下通過保利的“不相容原理”而被人們所銘記。

現代科學以物理的表達方式呈現變化,他的那些方程式就相當於他的畫筆。 “不相容原理”是被玫瑰窗所激發得以被發現,也可以說是通過保羅的發現得以被大眾所 記住。發現之旅其實就是記憶之變。方志勇在現階段則主要探索關於遺忘的不同面向和內在驅動。方志勇作品中那塊被放逐而缺失的拼圖,它既蘊含著關於人類文明演變的象徵,還蘊含了我們師諸造化所得,那麼更何況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些變化的本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