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何謂魔幻現實主義?
解釋這個詞彙略有難度,因為它在不同情境下有不同含義。
當然最為人知的是其與拉丁美洲小說的緊密聯繫。
文學 I 拉丁美洲 I 1960s – 1990s
1960年代至1990年代,“魔幻現實主義”一詞主要與文學——小說與詩歌——相關聯,這些文學作品主要由來自覆蓋南美和中美洲的拉丁美洲作家撰寫。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來自智利的伊莎貝拉‧阿連德(Isabel Allende)和來自哥倫比亞的加夫列爾·加西亞·馬爾克斯(Gabriel Garcia-Marques)。他們所著的某些小說,諸如阿言德的《精靈之屋》和馬爾克斯的《迷宮中的將軍》,被歸入“魔幻現實主義”流派。當然除此兩位之外,還有許多其他拉丁美洲的詩人和作家被視為魔幻現實主義者。
簡而言之,大多數藝術或文學作品向我們展示的都是我們所存在的三維世界所發生的視覺體驗和互動事件。但魔幻現實主義作品則將那些發生於腦內的、精神世界的不可見之物也一併展現了出來。
舉個例子:
如果一則小說想要描述一場車禍,一本普通的書可能更多描述的是車上人物之間的互動、對話以及導致事故的整個過程,而魔幻現實主義小說除了這些,更多著墨的則是乘車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果駕駛員在撞車事故前的瞬間腦內閃過的是百年之前以為祖先發生的越野車事故,那麼小說就會對此進行詳盡的描寫。魔幻現實主義不僅呈現肉眼觀察到的世界,還有其背後步步鋪墊而來的精神活動,是不能被物理世界的相機磁帶所能捕獲的。在他們看來,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的呈現事件的全貌。
為什麼稱之為“魔幻”?因為魔幻主義描繪除物理世界之外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為什麼稱之為“現實”?因為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真實發生的,並且以一種現實主義的口吻或筆觸來描摹。魔幻現實主義者將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平等看待。在魔幻現實主義者眼中,所謂物質世界發生的未必就是真實,精神世界所發生的可能更加超越真實或無限接近真正的真實。發生的,無論在何種層面,都是真實,都需要被忠實的呈現。
現實主義不會去尋求那些浪漫化的、虛構的、不存在的,他們以一種現實主義的方式呈現他們眼中的絕對真實。
那麼什麼樣的畫作會被劃入魔幻現實主義風格呢?
抽象繪畫首先被排除在外。魔幻現實主義繪畫只描繪真實圖像。它們可能如照片一樣超寫實。抑或與百年來的現實主義繪畫接近。而此處正是玄機所在。這類的繪畫如同那些魔幻現實主義小說一樣,比現實主義往前更進了一步。它以現實主義的方式描繪主人公的思想。因為,它的描繪之力,絕非被動捕獲事物的相機所能企及。如果男孩在幻想他渴求的玩具船,那麼該船也將出現在繪畫中,如同漂浮在他的腦海一樣漂浮在他的肉身周圍。然而實際上船隻是在他的腦海中。這是思想的外化表現,也是繪畫可以大顯身手的地方。他可以將流動在思想中那一瞬間的所有事物一齊表現出來。如果畫面只出現一個男孩,觀眾決計不會知道他正在作何感想。魔幻現實主義繪畫將內外空間交融、虛實空間並置,從而呈現出一個個豐滿的瞬間。
繪畫 I 中國 I 2012
魔幻現實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表達風格,逐漸在當代中國青年藝術家中找到共鳴。這些畫作形象逼真,卻傳達出一種高度敏感的氣氛。這些畫通常單獨存在,而其中的主人公也通常處在孤獨的境遇。彷彿進入一種自我迷失狀態。於此同時他們腦內所想浮現在畫布之上。玩具,其他人物,記憶,近乎擁有實體的存在。
至於這種風格的成因,可能需要佐以一些猜測。它可能是一個快速變化的社會之自然產物,比如構成大部分人口的獨生子女。這些孩子在沒有兄弟姐妹的情況下長大,可能會面臨孤獨和更加不確定的未來。這些作品,陰沉而平靜,試圖映照出什麼來。作畫的動機可能並不在向外召喚行為,而更多是一種內省的姿態。於是,藝術家自己的內心世界會自然而然的湧現,與客觀世界並駕齊驅。
斷痕遺夢 I 李梁 I 2013
藝術家李梁是這種新類型繪畫的先行者之一。他較為早期的畫作主人公即是一個孩子-一個男孩或一個女孩-被玩具包圍,氛圍接近夢境。隨著創作思路推進,孩童的清晰影像逐漸蛻變為陰影輪廓或者簡筆劃。但主人公腦海中的事物並沒有消失。這些並非抽象,只是從旁人看不到的精神空間幻化而來。李的最新系列作品更加強調了色彩的質感,試圖從色彩本身的暈染中,呼應內容中記憶的質感。畫作中的主人公,也從一個孤獨的孩童成長為青年人。
雲遊者 I 李梁 I 2016
儘管魔幻現實主義在中國的一批繪畫中找到了土壤,但尚不清楚從拉丁美洲小說到中國畫布的遷移邏輯,或這只是一種普遍蘊含於人之內心的表達方式的重新出現罷了。當下年輕的中國藝術家致力於將他們的思想世界與真實的周遭環境相結合。這很接地很現實。於是,便很魔幻。
夢猶在 I 李梁 I 2016
不要忘記 I 李梁 I 2017
山行 I 李梁 I 2017
李梁近期活動
藝術中環2017
龍脈畫廊
展位:D14